周福才(1876~1962)小名福子。安新南馮村人。1918年在北京醇王府中唱堂會,極受賞識,醇親王載灃為他起名福才。初拜高風村(藝名高陽紅)為師,并隨之搭班學小旦。后隨高應龍改學小生、老生。14歲時,隨高應龍、高風村入韓大倉班。韓大倉為霸州人,工老生,藝名“霸州紅”。自此周便以唱戲為業。
周福才自加入班社后,有機會接觸京劇、梆子腔而開拓了眼界。相比之下,他感到老調唱腔貧乏,表演簡單,下決心對老調進行改革。改革首先從《調寇》開始,為了表現寇準的老謀深算,將原來寇準帶黑三綹,改為蒼三綹。在表演上、詞句上力求準確,一句一字決不馬虎,在音樂伴奏和唱腔上,將原來打擊樂器用的廣器改成蘇器,吸收了梆子的鑼鼓經,唱腔上增加了曲調旋律的起伏,擴大了上方音域,去掉過去唱詞中的虛字。使得唱詞清晰明麗,唱腔感情連貫,剛柔相濟,韻味突出,達到唱腔與人物思想感情的高度統一。經過改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既不溫不燥、又獨具老調藝術風格的藝術形象,使老調《調寇》別開生面。
周福才不但演老調為人稱道,他的絲弦造詣也很深,他飾演《井臺會》中的薛仁貴,《黑驢告狀》中的范仲禹,《張良辭朝》的張良,均為人稱道。特別是《羅衫記》中他飾演的蘇母,更與眾不同。他在《汲水》一折中飾蘇母訴說身世的一大板“河西調”,一字一淚,感人肺腑,總是贏得滿場喝彩聲。
1948年保定解放后,73歲的周福才煥發了青春。為老調藝術的復興與發展,為培育老調新秀付出大量心血。1954年河北省電臺錄制了周福才的《調寇》。1950年周當選為河北省人大代表,為復興老調奔走呼吁。1954年5月,荀慧生劇團到保定演出,省文聯組織觀摩年已80高齡的周福才演出老調《調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