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樾,字森然,號杏巖,曾用啞公、子燕、杏楠、曼伽等筆名。定縣(今定州)東旺村人。13歲考入縣立高小,辛亥革命時他首先剪掉辮子,被校方開除,辛亥革命勝利后始得返校。
孫中山于1912年路過定州時,特下令停車召見王森然,并鼓勵他說:“將來的中國要靠你們的。”1913年考入定縣中學堂,趁蔡元培去定縣的機會,結識了蔡元培。1919年考入直隸高等師范國文專修科。五四運動中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鄧中夏、魯迅等革命先驅,成立進步組織,創辦進步刊物,為新文化運動奔走呼號。在河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執教,從事教育事業70年,劉志丹、謝子長、李培之、安娥、李廣田、趙望云、張啟仁等都是他的學生。
1949年曾應陶鑄之邀,隨解放軍南下,受聘為武漢軍管會顧問,中南區臨時政府文教接管部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學。1979年第三次在北京舉辦畫展,拍成紀錄片《老教授王森然》。1983年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致力于教學改革和教育研究,撰寫了《中學國文教學概要》,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法理論;精心研究中國近代史,撰寫了《近代百家評傳》、《近代二十家評傳》,集中反映中國近百年來的學術史、政治思想史,國外學術界稱他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活化石”;搜集了大量有關世界婦女問題的資料,編成《世界婦女運動大系》13卷,無情地鞭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廣泛而深入地研究文學,研究成果匯集為《文學新論》,還寫有大量的詩歌、小說、雜文,針砭時弊,抨擊暴政,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他和藝術大師齊白石、徐悲鴻一道,致力于繼承民族傳統,創新繪畫藝術,其畫自辟蹊徑,風格獨特。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且在86歲高齡時,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松鶴朝陽》和《群鷹圖》巨幅國畫。1984年4月4日在北京病逝。
1984年5月9日,由全國政協、文化部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舉行了從事教育事業70周年紀念會,并成立了王森然學術思想研究會。日本成立有中國王森然日本基金會。1992年出版《王森然畫集》。1999年,日中友好王森然紀念會和日本國北里研究所在日本建立王森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