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伯宇(1904~1998)蠡縣東孟嘗村人。其父段云峰是同盟會會員。段伯宇于1919年參加了五四運動。1922年考入在保定的河北大學醫科,廣泛閱讀了《資本論》等馬列主義書籍,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并因多次組織學生運動被開除。后在山西行醫,宣傳社會主義思想,險遭閻錫山逮捕,遂入國民黨三十二軍干訓團任軍醫。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到太行山尋找八路軍未果,后隨國民黨三十二軍南下。1938年春只身赴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奉派返回原部隊,由中共秘密黨員王興綱領導,并在湖南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底,段伯宇由八路軍南昌辦事處調重慶辦事處,受周恩來的秘書周怡單線領導。他通過父親的關系,進入李濟深領導的國民黨軍委會戰地黨政動員委員會任視察員。1939年在重慶奉周恩來面示,長期潛伏,并開展對李濟深的統戰工作。后因周怡遇車禍犧牲,段伯宇并不知情,遂與黨組織失去聯系。
為堅守崗位,段伯宇于1946年10月考入陸軍大學第七期特別班,團結、引導了一批抗日愛國、反對內戰的國民黨軍官。1946年畢業后,由弟弟段仲宇推薦,進入國民政府軍務局(前身為蔣介石侍從室),任情報科少將科長。他利用工作之便,為中共廣東游擊隊東江支隊安全轉移,以及國民黨三十二軍參謀長王啟明(中共地下黨員)率部起義提供了掩護。
從1946年起,段伯宇獨立開展對陸大同學的策反工作,在西起蕪湖東至上海的沿長江地帶,形成了一條多兵種、覆蓋面廣泛的地下戰線,準備找到黨組織后開展行動,配合解放戰爭。在此期間,段伯宇多次與黨組織聯系未果。1948年底,終于通過表弟溫尚煜(中共地下黨員),與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張執一、李正文接上關系,由此在黨組織領導下,參與策劃、組織了一系列對國民黨部隊的策反行動。具體包括:預備干部總隊(人稱“太子軍”)起義,雖然失敗,但對國民黨軍隊造成沉重的心理打擊;傘兵三團起義成功,毛澤東、朱德發電祝賀;沿江駐守的兩個軍配合策應了解放軍渡江戰役;在解放上海的戰斗中,國民黨上海港口司令部的輜重汽車二團起義加入解放軍;江蘇保安總隊和工兵四團在解放江、浙的戰爭中起到有力的策應作用。為防止國民黨逮捕,段伯宇在中共中央上海局的安排下,安全轉移到香港。
新中國成立后,段伯宇參加了中央軍委武官班學習。1950年任外交部行政處處長兼黨支部書記,接管國際俱樂部,并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秘書長、黨支部書記。1956年入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畢業后任該校哲學教研室講師。1960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亞非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學術秘書,中國亞非學會副秘書長。1964年參與籌辦亞非拉國際科學會議。同年,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負責人、黨支部書記。1985年任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選為中國亞非學會理事、顧問。1998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