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操(1905~2009)遼寧海城人。1936年初,任東北軍五十三軍一一六師六四七團團長的呂正操率部駐徐水一帶。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率部在晉縣小樵鎮改編,成立人民自衛軍,北上抗日。1937年10月,呂正操率人民自衛軍進駐蠡縣,將華北抗日自衛軍第一大隊編入人民自衛軍第三團第一營。10月31日,率人民自衛軍攻克高陽縣城,消滅了冀東保安隊殷松山部。遂以高陽為中心,開展抗日活動。1938年2月,根據冀中省委意見,將蠡縣一些小股地方武裝整編為人民自衛軍第七團,建成一支1500余人、1000余條槍的較大抗日隊伍,創造性地開展地道戰、地雷戰,粉碎敵人的多次圍攻。
1938年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區召開第一次黨代表會議,決定統一冀中區黨、政、軍的領導。冀中省委改為冀中區黨委;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并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第三縱隊和冀中軍區司令員,孟慶山任副司令員,孫志遠任政治部主任,下設第一至第四軍分區。12月,八路軍總部命令賀龍、關向應率一二〇師部分主力部隊開赴冀中。于1939年1月與冀中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會合,組成以賀龍、呂正操為正、副指揮的冀中區作戰指揮部。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進攻,殲滅大量日偽軍。同時取得了反摩擦斗爭的勝利,為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壯大和發展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1942年5月1日,日軍集中5萬多兵力,對冀中平原根據地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大“掃蕩”。面對敵人的殘酷“掃蕩”,冀中抗日軍民與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冀中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在司令員呂正操、政委程子華的指揮下,與其他地區部隊緊密配合,采取以部分主力部隊同地方部隊堅持內線作戰,而大部隊主力轉到外線作戰的方針。用“挑簾戰”、“捕捉戰”、“院落伏擊”等戰術打擊小股日偽軍。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分化瓦解偽軍、偽組織,孤立日軍。領導人民把反“掃蕩”前挖的土洞和地窖改造成家家相通、村村相連的地道網,開展地道戰,出其不意地打擊前來“掃蕩”的日偽軍。在反“掃蕩”后期,抗日軍民又集中兵力進行反攻,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作戰,粉碎了日軍的殘酷“掃蕩”,殲滅日偽軍1萬多人。
正當晉察冀邊區軍民與日軍浴血奮戰之時,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出動40萬大軍包圍并準備進攻陜甘寧邊區。為此晉察冀軍區先后抽調主力部隊12個團,去執行保衛黨中央的任務。1943年8月,呂正操率冀中軍區6個主力團去延安。
1985年,呂正操回到冀中看望,相繼視察了雄縣、任丘、高陽、蠡縣、安國、深澤、晉縣、河間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