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1902~1997)山西曲沃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彭真長期領導北方黨的工作。1936年12月5日,在彭真直接領導下,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西安、歸綏(今呼和浩特)、保定、洛陽等地的抗日救亡團體代表在天津舉行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7月20日前后,彭真在保定通知在北平堅持工作的劉少奇的秘書林楓安排北平黨的撤退工作,提出平津的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都撤到太原重新分配工作。彭真在保定本要回北平,但因日軍封鎖而未能成行。北平大批黨員和民先隊員自天津乘船南撤,只有于光遠、趙德尊、李友九等少數人通過日軍封鎖線到保定見到彭真后撤到太原。
1938年,彭真同聶榮臻等一起,開辟了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創造性地執行黨中央關于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晉察冀邊區被黨中央譽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1938年4月,中共晉察冀省委召開第一次邊區黨的代表大會,省委書記彭真傳達了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阜平縣城成立,彭真任書記。下設晉察冀邊區(北岳區)黨委、冀中區黨委、冀熱察區黨委,中共晉察冀省委撤銷。5月30日,分局在阜平縣易家莊召開抗日精神總動員會議,彭真做了國際、國內和邊區抗戰的形勢報告。建立了晉察冀邊區抗日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由彭真、聶榮臻、宋劭文等11人組成執行委員會。1939年9月,彭真在阜平臺峪村召開地主會議,號召他們出錢、出糧、出樹救濟本村災民。
1939年冬,彭真發現黨組織發展太快,黨員教育跟不上,就派人到城南莊,幫助區委搞黨員教育,并且親自抓易家莊村黨支部這個典型,推動全邊區黨員教育。1940年5月下旬,在阜平召開邊區各界憲政促進會第二次理事會,彭真做了長篇報告。7月1日,北方分局在阜平臺峪村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9周年大會,彭真、聶榮臻做了大會報告。7月中旬,晉察冀軍區在唐縣娘子神村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彭真做了《目前形勢報告》,會議對參加華北破襲戰(即百團大戰)作了具體部署。1940年8月,由彭真主持制定的《中共北方分局關于晉察冀邊區目前施政綱領》(簡稱《雙十綱領》)經毛澤東、黨中央批準后,正式頒布施行,被稱為邊區的“小憲法”,涉及社會各領域的具體政策,指導邊區的各項改造和建設,受到邊區各界群眾熱烈擁護。
1941年6月至8月,彭真在延安前后七次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匯報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1948年12月17日,中共北平市委在保定召開第一次會議,彭真、葉劍英宣布了經中央批準的北平市委組織機構,同時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及主要干部任命名單。
1958年9月28日,彭真到徐水視察。1963年10月,彭真在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省長劉子厚的陪同下到保定視察,聽取了保定地、市委領導的匯報,視察了化纖廠、膠片廠。1982年5月,阜平縣黨史資料征集編寫辦公室成立,彭真、聶榮臻、劉瀾濤、程子華等為《阜平縣人民抗日斗爭大事年表》一書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