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河北省地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 ,有“京畿重地”之稱 ,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介于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 。
保定以“保衛大都,安定天下”得名 ,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 。清代,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 ,在此后200多年間,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區域性政治中心 。新中國成立后曾兩度為河北省省會 。保定也是傳說中堯帝的故鄉 ,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是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后燕立都之地 ,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如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 。
保定市總面積22190平方公里 ,截至2015年末,下轄5個市轄區、15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設有1個國家級高新區 ,全市常住總人口1034.9萬人 ,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等16所高校。2016年,完成生產總值3435.3億元(含定州) 。保定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分為山區和平原兩大類;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
保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也是中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 ,WWF低碳試點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 ,也被人們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 ,誕生了荊軻、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等一批歷史名人 。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涉及保定市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
原始社會末期的唐虞時代,今保定分屬于冀州和幽州。周武王滅掉商王朝后,保定屬燕侯國。
春秋時期,保定西南部建立了鮮虞國,后來晉國不斷東侵,保定南部逐漸被晉國和鮮虞國占領,北部則為燕國所有。
公元前380年的戰國中期,齊伐燕占領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公里左右),保定為齊國所轄。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約中山國伐燕,燕國北部為齊國占領,南部被中山國占領,保定為中山國所轄。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分新城縣置清苑縣,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設縣之始。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軍(治清苑縣),天成三年(928年)升為泰州,為保定設州之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清苑為宋太祖趙匡胤祖籍,又為北宋軍事重鎮,故于清苑縣治所設保塞軍,因此時地處宋遼交界之地,置保塞軍和保州,故取保衛邊塞之意為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率軍北伐駐保塞半月余,稱金臺頓。太平興國六年,保塞軍升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淳化三年(992年),州、縣治所遷至今保定城區。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稱保州,又名金臺驛。
金天會七年(1129年),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金貞佑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軍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為廢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重建保州城,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順天軍為順天路,保州為路治。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轄區與今行政區范圍大體相近,歷代政區變化多在此基礎上調整。
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廢保定路改保定府,別名保陽郡。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稱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復名大寧都司遷保。正德十年(1515年),明王朝設保定巡撫署。崇禎十一年(1638年)設保定總督,同時置保定總監軍。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保定始為直隸省會。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
民國時期,沿清代直隸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縣。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會遷天津,廢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復清苑縣,設范陽道(治清苑),次年范陽道改為保定道。民國五年(1916年)9月,置直隸督軍署。民國七年(1918年)改川粵湘贛經略使署,民國九年(1920年)易直魯豫巡閱使署。民國二十四(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至保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保定設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保定,為河北省日偽軍政首腦機關駐地。日本投降后,國民黨
保定新貌
保定新貌(7張)
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保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遷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為省會,保定市為省轄市;8月9日,保定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同時成立定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河北省會遷往天津。
1966年5月,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
1968年2月,省會遷至石家莊。
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并,為省轄市。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